推广 热搜: 佛珠  香道  菩提子佛珠  _佛教用品  南京佛事展  佛教文化  苏州佛事展  红木家具  佛教用品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民间宗教研究:第四届宗教与民族学术论坛 ”综述

   2012-10-10 343
核心提示:在我国的宗教学研究中,民间宗教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为进一步推动民间宗教研究,2012年9月22日至23日,民间宗教研究:第四届宗教

在我国的宗教学研究中,民间宗教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为进一步推动民间宗教研究,2012年9月22日至23日,“民间宗教研究:第四届宗教与民族学术论坛”在西北民族大学举行,论坛围绕民间宗教研究理论创新、民间宗教研究与民族宗教学、民间宗教与民族历史文化、民间佛道教发展现状、民间宗教与其他宗教对话及民间宗教与基层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等主题展开讨论。会议发表论文近70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韩秉芳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孟慧英研究员等近60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对民间宗教特点、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是民间宗教研究中难以绕开的重要环节,也是学者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民间宗教。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韩秉芳就民间信仰中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民间信仰有助于建立起共同的道德伦理,进而调协与整合社会;民间信仰中对自然的敬畏和神圣感,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民间信仰是全世界华人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促进祖国统一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之一;民间信仰博大的宽容精神,有助于社会的宗教和谐。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讨论了壮族民间宗教——师公教,提出壮族师公教有心理抚慰、宣扬孝道、道德说教、社会和谐等功能,并认为上述功能是中国民间宗教功能的共性,是蕴藏在民间的力量,应当加以引导和利用。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当代重大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刘成有以民族宗教学中的“复合型民族”概念出发,提出中国民间信仰是“复合型”的,其特征体现为:神灵属性与实用属性的密切结合;道德关注与儒家思想的密切结合;精英宗教与大众信仰的适度“离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徐文明对中国民间宗教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民间宗教是中国宗教的主体,外来宗教的本土化在很大意义上表现为民间化。在宗教事务管理工作过程中不应只重视五大制度性宗教、主次倒置,而是应使民间宗教合法化,并对其加以引导。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谢爱华从“整体的信念证成理论”出发,通过对中西部一些少数民族民间信仰形式的分析,认为相关信仰符合“整体的信念证成理论”,从而证明了原生信仰的思维形式与现代理性的思维形式具有逻辑上的同构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泳斯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基础,对民间宗教进行分析,提供了认识民间宗教的新视角。

宗教的载体为民族,民族民间宗教是民族宗教的重要表现形式,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是民间宗教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萨满教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色音在提交的论文中,对具体区域萨满教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将萨满教的历史变容归结为复合化、科学化、艺术化、民俗化等方面。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郭淑云对满族萨满教的神灵类型与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满族汉军萨满教神灵体系体现了多元文化特色,反映了汉族传统信仰与满族萨满教的互动与融合。达斡尔族中蕴藏着丰富的萨满教研究资源。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萨敏娜对近两三年来达斡尔族萨满举行的斡米南仪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斡米南仪式继承了达斡尔族的传统萨满信仰观念,集中而全面地展现了达斡尔族萨满文化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孟慧英则回顾了西方研究者对萨满教的认识和理解的历史变迁,认为它经历了“萨满教即魔鬼异教”、“萨满教是骗子的把戏”、“萨满教是一种精神病理现象”、“萨满教是世界性的古老的入迷技术”、“萨满教是一种促进个人灵性发展的方法”等几个发展阶段,并对这一历史变迁进行了反思。

儒释道三教是民间宗教文化生发、成长之沃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院侯冲对《儒门皈戒道书》经典的文本、属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民间宗教经典的定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民间宗教经典有助于丰富对佛、道教经典的认识。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谢路军探讨了佛教与儒学思想对瑶传道教的影响,认为瑶传道教中的佛教和儒家因素主要是从汉族道教中带入的附属物。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郭敬宇从比较宗教学的视野出发,对道教与壮族的一个支系“黑衣壮”的生命观进行比较,认为道教传入壮族地区后,不但丰富了自身的教义,还对壮族的风俗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说明了道教与壮族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互动和影响。

综合性、多学科视野下的民间宗教研究是近些年来民间宗教研究的趋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王庆仁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佛教在中国民间形成了一种“民间佛教信仰”,这种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文化调适性的具体体现。当前民间宗教的发展是常态的,对社会和谐有益无害,应加以引导,而非行政干预和阻止。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陈晓毅以宗教生态论为理论指导,解读贵阳市南郊青岩古镇贞女信仰中儒释道各种宗教的互动和演变,认为在民间信仰的神灵制造过程中,相关人员会动用宗教的和非宗教的资源为神灵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福州大学社会学系甘满堂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区域村庙文化与社区公共生活的关系,认为村庙是社区神崇拜活动的场所,是传统社区的公共生活空间。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彬对“当代中国民间宗教能否以及怎样促进社会整合”进行探讨,通过对具体个案的分析,认为相关具体个案中的民间宗教在资源整合方面能起到一定功效,但在情感整合层面则收效甚微,对于村落社区具备有限的“社会整合”功能。

民间宗教的历史性研究是民间宗教研究的重要基础。在本次论坛中,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邢莉对观音信仰的区域传播历史及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相关信仰建构于一定时域及民众思维中,体现出观音信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雪松在提交的论文中,从三教合一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民间佛教中的药师佛信仰,认为精英佛教内在义理逻辑发展,与中国宗教实际状况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民族民间宗教中包含有大量与占卜相关的内容。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才让在发言中指出,藏族民间就流行着骰子卜,认为其是密宗与占卜术之间的结合,是佛教文化外壳下的民间信仰。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杨富学在提交的论文中,以新发现文物、文献为依据,对林瞪其人其事及其在中国摩尼教史上的地位进行探讨,以期推动相关区域摩尼教的研究。甘肃河西学院崔云胜以金石碑刻资料为基础,探讨了甘肃临泽县“平天仙姑”民间宗教的发展历程。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孙悟湖在对汉藏文献的考据中,对藏传佛教前弘期“顿渐之诤”进行分析,认为当中不仅有以文字互相诘难的问往答来,且有面对面的互相攻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施东颖对藏传佛教的民间化发展历程、特点及其转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藏传佛教的民间化对藏民族的社会生活有显著影响,因此相关信仰的现代转换是藏区现代化发展要解答的重要课题。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李建生指出,在新疆的宗教事务管理中,撒拉教事务是难点之一。他对撒拉教的民间宗教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不少民间宗教是制度化宗教的近枝或远蔓,撒拉教就是具有民间性质的伊斯兰教,这样定性也较有益于对撒拉教徒的教育和管理。

此外,本次论坛中另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是具体个案的调研报告,涉及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深圳与越南等地,这些报告呈现出相关地区民间宗教的社会文化特点。

总体上看,参与此次论坛的学者虽然对于民间宗教的本质性问题尚存分歧,称谓上也不尽统一,但一致认为,从信众人数上来说,民间宗教在现实中应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主体,对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正视其存在,并对其进行适当引导。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当代重大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刘成有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说,在我国,民间宗教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的常态现象,然而一直以来,主流社会认为民间宗教是一种“愚昧”、“落后”的宗教文化现象,甚至不被承认是宗教,也未把民间宗教纳入相应的管理体制当中。宗教学者和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对此都应认真对待,因为对民间宗教的认识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次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当代重大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及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联合举办,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2年年会同期嵌套举行。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当代重大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依托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突出中央民族大学的办学特色,建立综合性、开放性的民族宗教问题学术研究平台,组建跨地区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开展重大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睦、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设有宗教学研究中心,其宗教学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学科特色鲜明,着眼于西北民族地区,发挥学科成员在语言、地域、民族等方面的优势,形成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宗教与民族文化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地区汉民族民间宗教调查与研究”。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以西北少数民族古代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涉及文献学、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民俗学等学科,挖掘、搜集、整理、抢救珍贵历史文献资料,研究相关民族及文化的历史交融等。此次三家学术机构整合学术资源,联合举办民间宗教论坛,共同推动民间宗教研究走向深入。(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众号 和 小程序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闽ICP备200035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