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香道  菩提子佛珠  _佛教用品  南京佛事展  佛教文化  苏州佛事展  红木家具  佛教用品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佛像收藏第二春:高古佛将成新热点

   2013-12-31 374
核心提示: 中国的佛像收藏处于起步阶段,不仅人数少,也不如国外收藏家成熟。不同于书画等品类的藏家群体庞大,目前收藏古代佛像的藏家人
 中国的佛像收藏处于起步阶段,不仅人数少,也不如国外收藏家成熟。不同于书画等品类的藏家群体庞大,目前收藏古代佛像的藏家人数比较少。今年春拍时,各大拍卖行的佛像拍品表现突出,尤其是北京翰海佛像专场取得了100%的成交率。而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更是刷新中国单体佛像造像成交纪录,被内地藏家郑华星以2.36亿港元的天价竞得。天价效应又一次成功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佛像艺术品上来。其实早在2006年10月,也是在香港苏富比,也是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凭借1.166亿港元的成交价也曾轰动一时。事隔7年后,另一位内地藏家打破了这个记录,不得不说,历史是如此惊人得相似。就因为相似,所以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有人开始担心,接下来会像2006年的经历一样,在佛像市场出现一个高峰,由于虚火过旺而停滞。那么中国的佛像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这次的佛像市场是否会迎来另一个高潮?



佛像收藏市场第二春
 
  中国藏家纵横海外拍场
 
  其实,算起来中国藏家的佛像收藏史并不长。以前国外藏家比较关注佛像板块,美国佳士得、苏富比从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做佛教艺术品的专拍,并把藏传佛教艺术品放在印度和喜马拉雅板块,把中原佛教艺术品放在瓷器杂项板块。当时收藏佛教艺术品的藏家以外国人为主,拍场难觅华人藏家踪影。直到20世纪80年代,格局发生变化,除了日本人的加入外,新加坡和台湾藏家从此时也开始收藏佛像。
 
  中国大陆藏家收藏佛像艺术品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北京翰海就上拍两三件佛像。2003年左右,大陆出现一批藏家开始收藏佛像,到2004年,翰海拍卖开始做佛像专场,自此以后,国内佛像市场开始活跃起来。并且海外佛像开始回流,中国人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海外拍场,并形成一股潮流,延续至今。
 
  目前,佛像海外回流的途径主要是拍卖,比如德国纳高、瑞士的科勒、法国佳士得、苏富比、伦敦苏富比。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纽约每年3月的亚洲艺术周,佛教艺术品的销售十分火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次佛教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都是香港苏富比创造的,但是香港的佛像市场并不理想。以香港苏富比为例,从2000年至今,上拍的佛教造像总数只有100余件,除了2006年、2007年上拍比较多以外,其他年份上拍数量非常少,有时只有一两件,成交率也并不高。北京翰海拍卖佛像法器部主管一西平措分析道:“对于香港地区的拍卖行来说,佛教艺术不是主力,这方面的资源缺乏,就算征集到作品,也因为不熟悉而没有办法用专业的表述向客户介绍作品,加之他们对价格也不太了解,不知道估价多少,所以上拍量越来越少。2006年的时候比较特殊,当时StephenMarkbreiter提供给香港苏富比一批永乐、宣德时期的佛像,流传有序,全部经市场验证过的,有基本的价格参照,所以他们当时拍得很多。”
 
  高古佛将成新热点
 
  虽然金铜佛像因为两次的天价成交而扬眉吐气了一把,但事实上,近年来金铜佛像的整体价格走低,即使每年都在涨,速度也比较慢。经营佛像的古董商们对此满腹委屈,因为瓷器等观赏实用器尚可动辄上亿,皇帝曾经用来礼拜的佛像却价格平平,超过千万的都不多。一方面是因为赝品的出现,另一方面,2006、2007年以前,大部分人对佛教艺术品没有认识,经过几年的推广,大家慢慢认识到佛教艺术品内在的价值,所以这个市场开始理性、稳步发展。随着各大拍卖行,比如翰海、匡时、保利做佛像艺术品专场,整体的市场需求和上拍量在扩大,价格也有了很大增长潜力。值得欣慰的是,佛像市场具还没有被基金荼毒。一西平措分析道:“第一,佛像市场份额比较小;第二,这个市场不容易控制,几个权威的收藏家没有达成共识,最主要的是我们没有接受基金,因为基金要求的回报率过高,其进入当代油画、近现代书画后都是把市场炒高了以后,他们赚了钱,然后把灾难留给受众。作为佛教从业者,我们不希望看到这个结果。”
 
  一些古董商认为佛像市场的价格将在2015年到达顶峰。一西平措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认为,现在在国内,佛像市场应该是第二阶段的起步阶段,佛教艺术品的长远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果每个阶段分ABC三个阶段的话,那一共是12个段,一直可以持续到15年——20年以后,市场会一直上升。目前市场只是第二阶段的A阶段,第一阶段的盲目投资,在佛教艺术品方面的素养稍微弱一些,第二阶段,藏家艺术审美和自身的素养都提高了,自然而然就会去规划收藏。
 
  中国的佛像收藏处于起步阶段,不仅人数少,也不如国外收藏家成熟。不同于书画等品类的藏家群体庞大,目前收藏古代佛像的藏家人数比较少。据一西平措了解:“目前,国内有实力、以收藏为最终目的系统性藏家应该不超过9位,而拥有超过100件精品的藏家只有5位左右。”而国外藏家多从艺术欣赏角度出发,审美水平比较高,主要收藏密宗或者藏系佛像,因为藏佛表情丰富,动感十足,艺术性强,尤其是忿怒相,脸部表情、眼睛、牙齿、舌头的铸造都非常难。而且,尽管外国藏家也会出售藏品,但是当明确自己要什么的时候,他们会高价冲击市场。比如2012年12月,在巴黎佳士得,埃森肯纳茨以超过估价45倍的7000多万元竞得一件13世纪木雕观音像。在他看来,中国瓷器、字画都已高达数亿元,而代表华人文化艺术与核心精神的佛教精品却低迷未振,这是极反常的现象。
 
  与之相反,中国藏家容易跟风,喜欢收藏富丽堂皇的鎏金佛,尤其是宫廷佛像,看起来富贵华丽,可以彰显自己的地位、实力。尤其是在2006年的时候,藏家追永乐、宣德佛像。永乐和宣德这一类的宫廷造像虽然有代表性,但是不是佛教艺术史上最好的。而且他们收藏是为了在升值之后转手出售。因此一西平措认为市场需要抑制永宣佛像的过高过热,即将到来的翰海秋拍也会加大对高古佛的学术推广。
 
  其实,随着认知的加深,内地藏家不再只钟情明清佛像,因为传世量太大,而且过于求精致华丽,在韵味上有所缺失,古意不浓,没有佛应该有的慈祥和韵味,其中有一批藏家不喜密宗的霸气,也不爱宫廷的华丽,独钟情于文雅和神韵。因此他们会慢慢收入以神韵取胜的高古佛像,以替换掉手中的明清佛像。但是有古董商们担忧,因为高古佛像比较罕见,传世量有限,价钱较高,行家虽然手持高古佛像,但一般不会出手,因为需要样板作为参照来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而且国家对高古文物有一定的限制,没有办法普及。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众号 和 小程序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闽ICP备200035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