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香道  菩提子佛珠  _佛教用品  南京佛事展  佛教文化  苏州佛事展  红木家具  佛教用品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第27届世佛联大会举行“佛教与公益慈善”研讨会

   2014-10-17 148
核心提示:2014年10月17日下午,作为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亮点活动之一的佛教与公益慈善研讨会在宝鸡举行。出席第27届世佛联大会的部

 2014年10月17日下午,作为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亮点活动之一的“佛教与公益慈善”研讨会在宝鸡举行。出席第27届“世佛联”大会的部分代表、嘉宾、观察员以及陕西省、宝鸡市的佛教界代表近二百人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由“世佛联”执委、美国洛杉矶佛教联合会主席照初法师主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第八届理事会慈善公益委员会主任明生大和尚,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宝鸡市佛教协会会长、宝鸡大明寺方丈澈性大和尚,台湾慈济功德会发言人何日升先生等中外佛教代表发表主题演讲。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觉醒大和尚,香港佛教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香港西方寺方丈宽运大和尚向研讨会提交了书面发言。


 
  明生大和尚在题为“中国佛教的慈善理念及在当代的实践和设想”的主题演讲中,从缘起观、智慧观、自省观三个方面论述了佛教的慈善理念,从赈灾、助学、扶贫、医疗、养老、环保六个方面概括了当代中国佛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的主要情况,并对佛教公益慈善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和设想。他指出,释迦牟尼佛设立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恼。对佛教徒来说,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于利生,给众生幸福是每个佛教徒的使命。他强调,中国佛教慈善理念特别丰富,并在当代慈善事业中积极践行,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为人文普世价值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提出,未来的佛教公益慈善事业,首先要弘扬佛教慈善理念,使佛教慈善文化深入人心。其次,要建立佛教慈善专业队伍,形成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再次,要彰显佛教慈善的特色,将善心与智慧相结合,将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统一,人生境界的提升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最大的公益,将“爱心传递”和“授人以渔”作为佛教慈善永恒的主题。还要凝聚佛教慈善力量,形成人人慈善的氛围,推动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更好利益众生,彰显出佛教的社会价值。
 
  何日升先生在题为“平等无私的大爱——论慈济公益慈善理念”的主题演讲中,结合生动感人的慈善事例,从“无分别地爱一切人”、“启发一切人都能够去爱人”、“怨亲平等爱”三个方面论述了台湾慈济功德会的公益慈善理念。他指出,慈济精神就是大爱精神,大爱精神就是体现佛教慈悲等观的理念。证严上人用爱作管理、以信念、价值作领导,其目的是为了要让这个社会的人心更净化,弱势得到照顾,证严上人的三个大愿望:“希望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他强调,慈济大爱,就是 “无所求的付出”,不只无所求,付出还要说“感恩”。具体来说即“三种平等爱”,一是教富济贫,无分别的爱一切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第二是济贫教富,给予弱势的人最大的利益,给每一个人公平的爱的机会。第三,为自己怨恨、憎恶的人付出,用爱响应仇恨。他最后强调,因为爱他人无所求,所以能心无挂碍;无挂碍的心就是真正的心灵自由。人心都能互爱,环境或群体就不是对个人之禁锢,而是成就个人最好的助力。因此无私的爱,是心灵自由与社会平等的基础,也是最终的出路。

  澈性大和尚在“人间佛教与公益慈善”的主题演讲中,结合佛教经典论述了公益慈善理念的佛教思想来源,并对佛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实践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慈悲济世、拔苦予乐是佛弟子的本分事。慈悲济世、常行布施是践行人间佛教理念的重要途径。一种具足慈悲的信仰,必然来自一个和平、包容的宗教;一个弘扬慈悲济世精神的宗教,必定积极融入于国家和社会。在国际、国内遭遇重大灾难时,佛教徒所表现出的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顽强精神;危难之际,忙碌在灾害现场的佛教徒的身影,彰显了佛教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他提出,大力弘扬佛教慈悲思想,是开展佛教慈善事业的根本保证;和平与发展是最大的公益慈善。他特别指出,佛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应当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分别发挥佛教团体、寺院和个人的特长;还应在心灵救济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对于遇到灾患之人或弱小无助者,给予开导使其具足希望和信心,这样的精神布施至为重要。

  海外公益慈善人纷纷发表讲话,结合各国各地区佛教界的慈善事业提出自己的见解。近现代以来,各国各地区佛教界越来越重视参与社会生活,将慈善事业作为佛教与社会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与方式,以实际行动解救人间疾苦,在赈灾救难、扶贫助弱、养老助残、医疗救护、临终关怀、心灵关怀、环境保护、促进和平等方面,进行着深入实践与不断探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佛教与公益慈善”是本届大会的主题。佛教界从事公益慈善事业源于佛教慈悲济世的本怀、知恩报恩的理念、广种福田的思想和积集成佛资粮的需要。佛教倡行慈悲,并将其视为佛法根本。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说,“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并拔除痛苦,二者合称为“慈悲”。佛教认为自他不二,一切众生都于自己或现在、或过去、或将来、或直接、或间接有恩益,倡导上报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下济三途苦(地狱苦、饿鬼苦、畜生苦),倡行慈悲不舍众生、智慧不拘一法,即所谓“普度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空有不二的甚深教义与慈悲济世的广博情怀,为慈善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知恩报恩、广种福田、积聚成佛资粮的观念,对促进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和悲心度众的愿力转化为公益慈善事业的世间行持,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体现大会主题,也体现了“世佛联”致力于弘扬佛教教义、开展人道主义服务的重要宗旨,对国际佛教界进一步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和人道主义服务领域的交流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众号 和 小程序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闽ICP备200035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