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香道  菩提子佛珠  _佛教用品  南京佛事展  佛教文化  苏州佛事展  红木家具  佛教用品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E时代:佛教结缘互联网

   2015-01-16 324
核心提示:不少人,包括外国人,都认识学诚法师通过互联网。这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3座著名寺院的方

不少人,包括外国人,都认识学诚法师——通过互联网。这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3座著名寺院的方丈,还是一位资深博主。

早在2006年2月,博客尚属新鲜玩意儿,学诚法师就开通了个人博客,成为中国佛教界开博第一人与最早“网开道场”(运用互联网弘法)的高僧之一。从2009年4月11日起,他又开始编织更时尚的“围脖”,将佛法的智慧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快捷地传至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去年2月17日,这一弘法平台又由纯中文版升级为中、英、法、俄、西、德、日、韩8种语言的共同版。法师每发一条,有关负责人便立刻通知7个语种的专业、兼职义工,迅速翻译,及时更新微博。目前这支团队的成员已超过170人,分别来自国内和美国、加拿大、英、法、德、瑞士、比利时、古巴、俄罗斯、委内瑞拉、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

“当今日新月异的媒体技术已经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全体人类已经联结成一个休戚与共、共荣共生的大社会,世界文明的多元并存格局已是大势所趋。”学诚法师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化解沖突、构建友谊、携手共进,其意义十分重大。今年3月份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他所递交的一份提案便与“媒体传播”有关。

在学诚法师看来,任何一个组织,乃至任何的一个人,都需要了解、掌握和熟悉现代的传播工具,这有助于同各个方面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并且,也可以让外面的人了解寺院里的出家人在做些什么事情,心里是怎么想的;还能够使寺院里的法师服务社会,帮助人解除内心当中的一些烦恼以及困惑。“我觉得这个方法很有效果,成本还最低。”他笑着补充道。

从到访其博客、微博的网民分布看,学诚法师拥有的粉丝已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上热度毫不逊于一些当红影视明星的个人博客;这1年来,他在中国两大主流微博上拥有的粉丝数已超过20万。

佛法讲“缘”,学诚法师说,自己开博客就是一种因缘,虽然很偶然:“有一位朋友他开好的送给我,我不收的话也不好意思。”

“当然啦,如果从个人修行而言,打坐参禅念经念佛无须接触互联网,但现今人们经常使用电脑,教徒、信众和社会大众与外国朋友又不可能天天到寺庙听课听讲座,所以,从佛法传播与众生受益的角度来说,网络就显得非常重要。”学诚法师也坦言,自己刚涉及时不知深浅,并没有想到博客有这么大影响力,后来愈发觉得网络能够将佛教与社会联系起来,缩短距离,传递佛法慈悲、平等、圆融的精神与智慧,人们也有了更多机会来接触佛教,领悟佛法。

网上天天见

每一天,学诚法师都会亲自解答网友们的各种问题和心中困惑。

3月20日,一位叫“爱太痛”的网友@学诚法师:“如何才能化解心中的幽怨?”马上得到的回答是:“放下怨恨不是宽恕别人,而是解脱自己。”另一位网友请法师指点迷津:“我待朋友如兄弟,自认为如此诚心,却弄巧成拙——他们认为我居心叵测!”法师留言:“问心无愧就好,岂能事事如意。真诚付出,不必追求果相。坚持善良,坚信因果。”也有人问:“我在这个金钱社会很迷茫,希望发财,渴望富有,可找不到成功的路,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该干什么?”法师回复:“人生要有宗旨,生命要有方向,生活要有目标,工作要有热情。”还有位自称“少林弟子”的博友表达了自己对这几年来社会上对少林寺的“看法”忧心忡忡,学诚法师“点”道:“身教重于言教,审视自心,自己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更有网友问的是学佛人“千百年来的问”:心在哪里呢?怎样才能“放大”?学诚法师开示道:“仰望星空,心会变大;思考未来,心会变大;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心会变大;发生沖突时的一念待人着想,心也会变大——把‘我’缩小一点,心就会大一点……”

在中文里,“心”字+“亡”字构成一个“忙”字。如今,不少曾经习惯于从容生活的中国人日益忙碌起来,尽管有许多东西可以帮助节省时间,诸如手机、电脑、汽车、飞机,但大家似乎还是没有时间!而种种“现代化”进程又使之期望做事后立刻就能得到结果,尤其是,快速的发展节奏与变化着的生活环境,更让不少人的内心一时无处安顿。

“近年来,‘高速生存’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特征,似乎是少数性情急躁者的忙乱生活方式已经扩展到更多人身上……”北京中关村一家IT企业的部门经理韩缘馨拿等电梯举例说,原来可以接受的时间是30秒,可现在,15秒也嫌慢!“我们许多人正在用狂乱的脚步走过生命,我常想——自己整天忙碌是‘干活儿’呢,还是在浪费生命?!”

而在学诚法师眼里,“因为我们周围在进步、在发展,所以这个阶段,可能有很多人内心有这方面、那方面的一些问题。”他用佛教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第一步要安住,就是让心能够安定、平缓、清净;第二步是调伏,调伏内心世界的烦恼。“这样的话,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思考才能够準确。”

“近些年,尤其是最近的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猛,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乃至宗教信仰的需求就越来越大,这是社会发展产生的新现象。”学诚法师接着说道,人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生活,同样也有精神生活,于是,宗教就吸引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此乃信仰的需求。“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

作为网上弘法的一份总结报告,今年2月29日,即阴历二月初八,正值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之际,也是学诚法师出家30周年的日子,中、英等8种语言共同构成的《和尚·微博——北京龙泉寺的365天》一书正式出版发行。顾名思义,它通过微博的整理摘录,记载了龙泉寺僧俗大众去年每一天的学修生活与寺院活动。

龙泉寺依山而建,坐落于北京海淀区凤凰岭下,它是一座千年古剎,历史上曾是一处集佛教、道教、地方宗教于一体的文化胜地,却经岁月变幻屡遭破坏以致渐渐衰败……2005年,这里重新对信众开放,并邀请学诚大和尚兼任方丈。

“我1984年来到北京时,发现不少居士要跑到外地找道场。那时,我就有个愿望:希望在北京能有机会给大家提供学佛场所和修行宝地……21年后,因缘终于成熟。”学诚方丈说,自己深知,龙泉寺的恢复与开放对国家、社会、佛教、众生都将产生独特意义与深远影响。经过一番辛勤努力,改扩建工程后的龙泉寺焕然一新,兼收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更充满时代气息和学修便利。

1982年,16岁的他在福建的禅宗寺院莆田广化寺落发为僧。1989年,他又在此完成升座典礼,成为当年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中年纪最轻、学历最高(硕士)的名寺方丈,时间不长,这里便被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居士赞誉为“全国三大模范丛林之一”(丛林,梵名Vindhyavana,僧侣聚集、修道之处,也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2004年,他荣膺陜西扶风法门寺的方丈,在这所因安放与供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国际地位特殊的寺院里,迅速将佛教传统与佛学教育结合起来。2009年,龙泉寺确立了“以教育为中心”的宗旨。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学诚法师表示。除了像“教授”一样为僧众讲课外,他还极力促进学术界和佛教界携手,广邀专家学者入寺讲授传统文化;同时敞开佛门,迎接四方来客,举办传统法会,并广纳居士信众入寺学修。

另外,龙泉寺官网还开通了“网络佛学院”,内设视频、录音,只要上网就可听课。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多功能文化网络平台“龙泉之声”正式开通,其内容以佛法为核心,儒、道为两翼,汇聚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精英的思想观点,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解读社会民生关注的话题,弘扬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和谐”思想的普世价值。8月24日,奥运会闭幕之日,网站英语频道也开始启动。网站每日发布原创文章,遍布世界多地的上千名义工参与到编辑和写作中,召开远程网络会议,商议组稿发稿事宜。学诚法师在繁忙之余,坚持亲自审阅博文、回复读者留言。至今,使用中、英、日3种语言的这个网站,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网友点击浏览。

“佛门的意思是广结善缘,佛门广大,本来就是社会大众的,佛教的传播形式和弘法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恰当地与时俱进,与社会同步发展,在这个时空因缘下,就必须要以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态存在。”学诚法师指出,尽管佛法的教理、教义是古老的、传统的,但佛教徒和出家人不是生活在古代的人。

传入中国已2000多年的佛教,从不曾变成“文物”或“标本”,它在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中始终与中国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融合,如今,许多言谈中信“口”手拈来的成语甚至日常用语,均出自佛经,虽然不少人对此并不知晓。“中国的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民俗了,至少对佛教有好感的人是非常多的。”学诚法师说,佛教曾经发挥了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道德教化、安定社会、维护民族团结等社会作用,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尊重、保护并全面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而对于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在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诸多全球性挑战面前,中国佛教应在促进传统文化的兴扬、推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等社会责任中尽一份力。”

“外国人要想了解中国,可能从一个很小的点(如微博)来看我们。”就八语微博,学诚法师表示,了解中国佛教和出家僧侣生活状况以及信众想法的人并不是很多,其原因就是语言的障碍。

事实上,早在2006年,学诚法师就组织义工建立了翻译中心,聚集了一大批来自高校教授专家、专业翻译、海归等高端人才,并在法会当中开设多语种诵经以及译员交流研讨会等。

“文化交流本身是相互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碰撞,有摩擦,却会找到共同点。”学诚法师认为,有共同点才会有共识,有共识才会有朋友。

善事天天做

前不久,学诚法师“微博”了这样一个消息:3月16日,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第一届理事大会上,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被评为“先进集体”,其秘书长林启泰和秘书长助理王璐被评为2011年北京市优秀慈善工作者。

在学诚法师心中,让僧人和居士走入社会、服务众生,与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帮助人们获得心灵解脱同等重要,这也是仁爱慈善基金会的缘起。它由学诚法师和众多善心人士发起,于2006年金秋成立,以圆成“人人享有慈善,仁爱触手可及”的夙愿,将慈悲济世情怀传递给社会大众。“佛教的慈善事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慈善,更是精神上的慈善。受到帮助的人,一方面得到物质的援助,同时心灵也得到净化。”学诚法师说。

弘法利生、造福社会是寺院的第一责任。在2008年的南方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中,基金会共筹集投入160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赈灾。2010年在玉树地震中,筹集投入200多万元,建设了灾区最大的3500平方米的板房校舍;学诚法师也亲自主法多场消灾祈福法会,祈愿三灾永息,逝者往生净土,生者吉祥安康,重建美好家园。

几年前,林启泰是个有钱的老板——一家市值几十亿元的上市通讯公司的董事长。而不断看到的生意场上尔虞我诈、甚至有人为了金钱而背弃亲人之类的种种事情,使之经常寝食难安……终于他决定舍弃凡俗,到龙泉寺,创办了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基金会。目前这一基金会1万多名义工(志愿者),长驻300多人。

“仁爱基金会关注的是义工的成长,关注参与者的爱心是否被启发出来,人人都有爱心的时候才可能变成一个社会动力,久而久之就能形成文化。”林启泰说,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公益价值观的养成过程,养成了以后才会有持续的内生力量。

事实上,许多人接触慈善乃至学佛,往往是从当义工开始的。曾在网上“疯传一时”、放弃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而发愿出家的北大才子柳智宇,便是在2007年开始到龙泉寺当义工的。

每逢周末或法会,不少北大、清华的学生都到龙泉寺当义工、做善事。“在寺庙做义工收获很多,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一位来此做过义工的清华大学学生称,每来一次都会让心灵净化一次。“未加入到龙泉寺义工行列前,整天为功课、就业、同学间的相处忧虑,现在学会了包容。”

在龙泉寺,有许多年轻人,相比其它老年人居多的庙宇和以旅游为目的寺院,这里的氛围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有大学生甚至觉得:法师很“帅”,道场很“酷”,氛围很“清凉”。越来越多的学生、教师、白领、老板等从互联网上提交一份报名表而来请求参加义工活动,其中不乏外地人,甚至“老外”。

来自德国、不到40岁的博克哈德(Burkhard,中文名李博瀚),曾是一名老师,现已成为第一位在龙泉寺寻求出家的外国人。他也是先来当义工的。2010年9月,他从台湾来到北京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期间走访了云南德宏和西双版纳,受当地傣族人的佛教信仰影响,自此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去年4月,为了借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纪念已故的父亲,他通过网络找到了心中“真正的道场”龙泉寺,在“祭祖报恩”法会上为父亲祷告。这一天他爱上了这里浓厚的教学氛围。而八语微博和“龙泉之声”三语网站也让其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这里好像一个家庭,比家好像还要更好。”

不过,当他们穿上寺院提供的义工服,背上备有纸笔及寺庙徽记的背包,跨进山门的一刻就必须践行寺院中出家人的许多规矩。佛家教义历经几千年,传统的规矩很多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龙泉寺,也不例外。而身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的学诚法师更希望年轻的义工们在修佛和承担中成长,提升自我心灵,替国家分忧,为民族解难。

因学诚和尚的博客而结缘龙泉寺的北京外企职员殷小田,曾在私家车的方向盘前挂着一个双面平安符——一面是毛泽东像,另一面则是一个汉语的“佛”字。而在2003年,当他结束了在巴黎几年的学习生活回到北京时,惊讶地发现中国内地青年佛教徒的数量正在增加,寺庙的香火越来越旺。“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因而他们认为,选择佛教作为信仰,只是老年人的事,年轻时是不适合的,除非在事业或情感上遭受了重大挫折。”

“由于这种误解,使得许多人自决于佛法智慧与真理的大门之外。再从佛教界自身来说,许多佛教徒因为对经教缺乏研习,未能树立佛法的正见,面对社会的误解,自然也无法分辨。”韩缘馨非常认同网上看到的一位高僧的观点:佛教是教育,是揭示宇宙和人生真相的学问,而要参透世间恰恰需要一种“积极的”思维模式。

虽然目前一些人学佛或到寺庙祭祀还愿是为了求医、发财或求子等可以包含中国平民大部分生活理想的内容,但是,随着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庶而开放,中国人在精神上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他们比以往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去思考,其中一部分是为了在佛法里寻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生命宇宙的真相。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众号 和 小程序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闽ICP备200035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