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香道  菩提子佛珠  _佛教用品  南京佛事展  佛教文化  苏州佛事展  红木家具  佛教用品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印顺法师博鳌论坛:论"中道圆融 凝聚善愿的力量"

   2015-04-02 佛艺网28583
核心提示:编者按: 2015年3月29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宗教版块主题为“中道圆融:凝聚善愿的力量”的电视辩论在BFA大酒店二期第三会议厅举行

编者按: 2015年3月29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宗教版块主题为“中道圆融:凝聚善愿的力量”的电视辩论在BFA大酒店二期第三会议厅举行。印顺法师于会上发表了演讲。法师指出,所有的宗教,对于真善美的呼唤,是统一的,对于人类的关怀是一致的,对于现世的关怀是一致的,对于人类出现的各种问题,其认识也是基本相通的。文明的冲突始终是存在的,但不是永远的,可以消减化无。对抗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对话才是和解的最佳途径。倡导“宗教和谐理念”,对推动亚洲各国合作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摘录文章如下,以飨读者:
一、亚洲主要宗教的“中道思想”的现代诠释及现实意义
人类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于是就出现了如来、上帝、真主等特别的指称;人类有各种各样的分别心,于是就出现了寺庙、教堂、清真寺等相应的名相。其实所有的宗教,对于真善美的呼唤,是统一的,对于人类的关怀是一致的,对于现世的关怀是一致的,对于人类出现的各种问题,其认识也是基本相通的。虽然圣贤们表现出了种种说法上的方便异同,名相上也有差异,但是都是因应现实需要,为人类提供的“道”,就像一个人从外地回家,有多条道路可选,不管他选择哪条道路,只要前进一步,离家就更近了一步。圣人之心是没有差别的,是我们很多人自生分别而已。现在全人类宗教界面临的共同课题,是如何把大众的种种分别、矛盾、现象、痛苦引导回归到“道”上去。不管佛经也好,《圣经》也好,《古兰经》也好,它们所指示的都是“道”,“道”就是路,只要行走在“道”上,生命就有希望,社会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希望。另外,慈善是宗教的题中应有之义,包括尼泊尔中华寺在内的古今宗教界大量慈善实践进一步证明,爱是没有国界的,跨越了国家、种族、信仰的界限,能够让生命在无边的烦恼和遗憾中找到活下去的信心,找到直面人生的勇气,找到世界的温暖。
可以说,“善的意志”,是各宗教“中道思想”的哲学主题;“圆融”,是各宗教之间相互理解的手段;和平的“善愿”,是各宗教共同的目标;提升人生,过善的生活,是各宗教倡导的生活态度;促进文明,是各宗教发展的基础;建立和谐社会,是各宗教的当前目标。
具体说来,三大宗教“中道思想”的根本会通旨趣,我们都可以在各自的经典和实践中找到依据:
1、佛教“中道思想”
佛教的“中道思想”,超越了有无(空)、一异、苦乐、爱憎等二边的极端、偏执,不偏于任何一方。释迦牟尼提出“八正道”,既反对快乐主义,也反对苦行主义,提倡不苦不乐的中道行,即人的思维、言语、行为、意志、生活等,都应当合理适度,持中不偏。龙树菩萨的《中论》指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对于佛陀的中道思想,作出了影响深远的注解。
例如,空与有是佛教对宇宙人生的两种基本看法。由于万法是缘起的,是在关系中确定的,因此“无我”,即称为“空”。同时,从缘起法的现象来看,这些现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且在时空中各有其独特形相和持续性质,并产生特定的作用和影响,这属于“有”。
中道是不偏不倚的正见,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建设来说,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资源。运用于实践,就能取得“圆融”的效果。
圆融,就是尊重事物的不同因素,尊重差异各方的共存共荣。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统一整体,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并无高下之分,也并不存在相互冲突的必然性,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都应获得尊重,当前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性尤为重要,这是建设和谐世界的要素之一。
中国佛教在流传过程中,不仅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且又保持了自身的特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佛教内外部圆融成功实践的经验也值得总结、阐扬。中国佛教内部的圆融,主要表现在不同宗派的调和等方面。外部的圆融,表现为与中国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信仰习俗等多方面的融合会通。就当今社会而言,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佛教的中道圆融理念,能为世界和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2、伊斯兰教“中道思想”
中道是伊斯兰教的重要特征,是穆斯林在宗教功修和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古兰经》、圣训中有着大量中道思想的内容。
根据伊斯兰教“中道”思想,人最重要的品德应该是理智、勇敢、公正,处理任何事情都应以“适中”为准则,走向偏狭的两极都不是美德。如果穆斯林放松了“中道”精神的修养,处世为人就会“过”或“不及”。“不及”就意味着懦弱,不能主持公道;太“过”,就等于偏激,走极端。《古兰经》要求信众一切以“中道”为出发点,追求一种公正的社会环境,一种宽容和谐的生存状态,一种科学、人道的生存方式。既要有物质的追求,又要有后世的追求。正如《古兰经》云:“信道的人们啊!真主已准许你们享受的佳美食物,你们不要把它当作禁物,你们不要过分。真主的确不喜爱过分的人。”
伊斯兰教“中道思想”,也是当今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古兰经》提倡中正、和谐,反对极端、激进;提倡民族平等,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主张“阿拉伯人并不比外族人贵,外族人也不比阿拉伯人贵;红种人不比黑种人贵,黑种人也不比红种人贵,贵只凭敬畏”;尊重其它宗教,积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主张“信道者、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星教徒,凡信仰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将来在真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2014年5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了一场“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伊斯兰教界人士和专家学者100余人,阐释了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的丰富内涵,批判了宗教极端主义,并通过了《坚守中道,远离极端》倡议书。该倡议书引用《古兰经》的经文,号召伊斯兰信众要用中道思想完美信仰,用中道精神规范行为,用中道力量抵御极端,用中道品质展示风采。
3、基督教“中道思想”
基督教的“摩西十诫”,是世界上继《汉谟拉比法典》之后的第二部成文法典,影响深远,其中关于敬畏神明,孝顺父母,不可杀盗淫妄等规定,显然是合乎中道思想的。
《新约?罗马书》告诫信众不可狂妄自大:“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所谓“中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种谦逊利他、神人共爱、充满和谐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学者根据经文,把它展开为这样几个方面:成功却不松懈,顺利却不骄傲,富足却不放纵,受逼却不丧胆,完美却不自是,热心却不过火。
根据这种中道思想,基督教徒们以大量的实践,向我们展现了其博爱精神、奉献精神、平等精神、和平精神。以中国为例,1860-1900年间, 西方宣教士在我国创办了苏州东吴大学、协和医学院等16所大学,创办了众多的新闻出版事业、公共卫生事业、慈善事业等, 这些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继续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二、亚洲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文明的冲突始终是存在的,但不是永远的,可以消减化无。对抗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对话才是和解的最佳途径。重要的是让各文明之间存在一个共同增长的模式,用平等与尊重的态度来相互承认对方的存在,展现各自文明的长处,相互补充,相互理解,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1、民族冲突与宗教排他性
民族冲突往往与宗教冲突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信仰,同时,在大多数信徒那里,宗教信仰往往会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排他性,这样就埋下了民族冲突的隐患。
在中国,新疆和西藏的分裂主义极端分子已经制造了多起恐怖事件;在缅甸,佛教徒与信奉伊斯兰教的罗兴亚人的冲突造成了十几万人无家可归;在泰国南部,穆斯林分裂分子制造的爆炸频频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穆斯林与基督教徒的暴力冲突也时有发生;在孟加拉国2012年9月的一场暴力行动中,20余座佛教和印度教的寺庙被烧毁;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2013年发生了袭击基督教教堂事件,造成了82人死亡、140余人受伤,2014年12月发生的塔利班武装袭击事件,造成逾百人身亡,其中大部分为儿童,震惊国际社会。
要解决这种冲突问题,除了政治层面上的措施以外,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加强宗教交流和文明对话,让各种信仰在中道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和平发展。
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规模相差悬殊。例如,日本的GDP很高,是马尔代夫的7000余倍,达东盟15国GDP之和的5倍多;第二,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失衡。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迅速,而有的国家则发展缓慢或停步不前,甚至出现阶段性倒退的情况。第三,由于存在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异,亚洲各国相互之间既存在需求不对称,又不容易找到彼此可以接受的合作途径和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文明的交流互鉴也受到了各种物质条件的限制,表现于交通、通讯、文化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同时,与物质条件相关,各国民众对待宗教、文化的观念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三、倡导“宗教和谐理念”对推动亚洲各国合作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要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里的“民心相通”,就包含了宗教领域的和谐内容。
倡导“宗教和谐理念”,对推动亚洲各国合作与发展的积极作用,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根本上缩小甚至化解国家之间的诸多理念差异。价值观经常是分歧的核心,而如何看待特定的宗教,又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宗教的和谐,将意味着价值观的求同存异,从而,对于整个亚洲的合作与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宗教作为民间外交的重要内容,其和谐与交流,将能够极大地促进政府之间的官方外交。
第三,对于那些阻碍合作与发展的极端主义,能够起到减少甚至消除的作用。
第四,人类的发展,不光是物质的问题,其幸福与否,精神指标也非常重要。宗教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将对亚洲各国人民的心灵安顿,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这也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众号 和 小程序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闽ICP备20003552号